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視線】發現遺跡點3300余處,東北抗聯歷史有了更多實証

2025年07月27日09:00    來源:工人日報222

  本報訊(記者柳姍姍 彭冰)“遺址就藏在這深山密林之間,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為抗聯隊伍提供了生存和戰斗條件……”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的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忠實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抗聯故事。

  紅石砬子山系長白山余脈,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在20世紀30年代烽火連天的抗日斗爭歲月,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磐石赤色游擊隊的創建地,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的建軍地,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的搖籃。

  1930年5月,中共磐石臨時縣委在紅石砬子山及西玻璃河套一帶建立了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根據地,九一八事變后轉為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隨著磐石地區抗日斗爭形勢的發展,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和游擊隊更加迫切地需要有一個相對隱蔽、相對安全、相對固定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軍委代理書記、巡視員楊靖宇來到磐石后,利用紅石砬子地區有利環境,建立了醫院、鐵匠爐、被服廠、報社、槍械所等重要設施,形成了以紅石砬子山區為中心,與葫蘆頭溝、石虎溝、驛馬泊子等相呼應的塊狀區域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從1958年吉林大學歷史系、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紅石砬子遺址實施考古調查開始,紅石砬子所承載的厚重歷史便逐漸被世人熟知和重視,1981年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為全國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202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紅石砬子遺址五年考古計劃(2021—2025年),成為國內對抗聯遺址國保單位的首次發掘。

  至2024年末,吉林省考古隊已在32平方公裡的紅石砬子山區,調查核定生財溝、紅五月、小一步嶺、小北溝等具有核心指揮、生產防御、軍事戰斗等功能的抗聯遺址地理單元分區13個,發現遺跡點3300余處,對八家溝、姚家溝、二趟溝等區域主動性發掘2800平方米,清理出帶火炕房址15處、地窨子7處、戰斗工事3個、台地1個,出土陶瓷器生活用具、鐵質生產工具以及刀、子彈等各類遺物900余件,是目前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涵最豐富、功能最齊備的抗聯遺址群。

  紅石砬子遺址考古,從考古學角度闡釋了東北抗聯密營的形制形態特點,同時結合歷史文獻材料和參與者口述,為東北抗聯密營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廢棄年代、形制特點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使東北抗聯歷史有了更多實証。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