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數字技術促鄉村善治(現場評論)

霍旻含

2025年09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之前是干部安排村民干,現在經常是村民安排我們干部辦。”一名村干部的話,道出四川安岳縣交通村正在發生的變化。

  借助“川善治”的“村民議事”板塊,大到村庄發展、產業規劃,小到路燈損壞、水管破裂,每名村民都可發起議程、督促干部辦理。事情了結后,村民直接打分評價。借助便捷透明的互動功能,工作接受監督多了,干部拖沓顢頇少了。從“拍板”到“接單”,干部的工作之變,體現的正是治理之變。由此更能理解,數字平台如何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作用。

  村民是推進鄉村善治的主體。發現下雨沖垮村道,交通村的幾名村民主動維護路面。為此,村黨委書記汪小飛在“川善治”平台向村民發出表揚信,並為他們記上積分——分數能兌換生活用品,還關乎集體分紅、評優評先。

  在傳統治理模式下,村民常常被動接收信息,公共事務參與程度不高﹔加之不少人外出打工,動員大家建言獻策、出工出力並不容易。而積分制的嘗試頗具借鑒意義。治理平台設置了熱情值、經驗值等元素,村民參與治理就能獲得積分、持續提升等級。既有真金白銀的物質獎勵,又有“通關升級”的互動體驗,這一平台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寫照。

  在交通村,不少村民每天打開小程序發帖、留言、投票、點贊。起初是為了領取獎勵,久而久之參與治理成了習慣。村干部感嘆:過去修路、張貼標語,大家積極性都不太高,現在則會主動問問題、提意見。從一時熱情到形成習慣,由獎勵驅動到形成自覺,彰顯的正是化風成俗的力量。實現平台長遠發展,必須推動村民常態參與,形成良性互動。

  從監督干部履職到動員村民參與,激發每個人的內在動力,基層治理就能提質增效。這其中,技術賦能不容小覷。不少鄉村之前都探索過積分制,但因打分依據繁多、流程復雜而成效平平。開發數字工具,能讓積分管理更加高效。可見,數字賦能絕非簡單把線下事務搬到線上,使用平台也不能止步於將文件電子化,淪為打卡留痕走形式。大力推動科技賦能,有助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數字治理要避免“一陣風”“一頭熱”,平台不能徒有其表。搭建“雲端議事廳”,讓在外村民遠程參與,打破治理時空限制﹔通過AI輔助,了解市場需求,讓產銷更好對接﹔依托智能監控,實現景區、河道、獨居老人住宅等異常示警,有效防范風險……搭建數字平台,不僅是為了讓信息發布更便捷,更是為了讓問題處理更及時。因此,平台建設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精准滿足村民需求,讓數字技術真正為治理賦能、為生活添彩。

  來一場雲端漫游,處處可見鄉村治理“新圖景”。湖南婁底,80歲老人主動簡辦壽宴申請積分﹔廣東茂名,村庄根據村民建議在籃球場邊加裝太陽能路燈﹔新疆阿克蘇,有村民喊話“我奶奶血壓異常”,干部馬上安排村醫上門……數字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案例不勝枚舉。將數字技術更好運用到縮小城鄉差距中,數字中國將涌現更多鄉土好故事。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5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