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本報記者 賀 勇 李亞楠
2025年09月12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腰站子村,初秋的陽光洒滿廣袤田野。藍天白雲映襯下,拖拉機正來回穿梭,金黃色的麥茬被翻入地下,露出黑色的沃土。
腰站子村的小麥剛剛收完,眼下正在備耕。再過幾天,冬小麥將在這裡生根發芽,等待來年的豐收。
“這上萬畝地,都是我管的!”指著面前的一大片土地,村裡的種植能手、小麥種植管理“大片長”高琦說。
十幾年前,村裡的土地分散耕種,小麥產量低,村民收入微薄。2009年,村裡成立了奇台縣豐裕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將全村的土地流轉整合成“一塊地”,統一種植,全村443戶村民成為專業合作社社員,既有土地流轉費,年底還有分紅。
土地整合了,現代農業技術也在不斷推廣應用。利用北斗導航系統播種、無人機飛防等技術,腰站子村實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16萬畝小麥等農作物實現綠色種植,今年小麥單產達680公斤/畝。
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種植,新疆糧食生產實現了從人力到機械化再到智能化的演變。2024年,新疆全年糧食單產524.8公斤/畝,躍居全國第一。2022年至2024年,新疆糧食淨調出量累計達1417萬噸,成為全國7個糧食淨調出省份之一。
在小麥規模化種植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優質高效?2017年,腰站子村成立了新疆豐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著手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小麥實現了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被制成4個大類、40多個品種的“腰站子”系列農產品。
走進面粉加工車間,濃濃麥香扑面而來。金黃的小麥被送上生產線,經過清洗、烘干、研磨等工序,變成一袋袋有機面粉。“因為主糧好,生產的面粉品質穩定,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腰站子村黨總支副書記劉長會介紹,目前面粉日加工量達到36噸。
和面、搓條、盤條……有機手工拉面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2.5米長的挂面整齊懸挂在架子上,等待切面、包裝。“師傅們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和面,經過三拉三挂,才拉出這長度。”劉長會說,經過42道工序,面粉才能變成拉面,“這面筋道著呢!”
綠色產業鏈串起農民增收鏈。“去年,我家領了土地流轉費8萬元,加上工資,年收入超20萬元。”高琦說。
地處天山腳下,毗鄰江布拉克景區,腰站子村四季風光不同,擁有深厚的農耕文化。微風吹過大片金黃色的麥田,麥浪如潮,讓游客流連忘返。村道上綠樹成蔭,房前屋后干淨整潔。發揮生態環境優勢,腰站子村積極布局文旅產業。
將面團擀成面皮,像包包子一樣攏起來,開口處放一根吸管往裡吹氣,一個籃球大小的“氣球”逐漸膨脹開來——小麥博物館裡,工作人員為游客表演面團吹球,“用的是我們的有機面粉,隻有非常筋道才能吹起來。”佔地520平方米的館內,實物、照片、場景與現代影視聲光電等技術展示著小麥從種子變為面粉的過程和手工拉面制作工序……游客們不僅能欣賞麥田風光,還能體驗傳統農耕文化。
特色民宿、萌寵樂園、稻草人花海……各具特色的旅游打卡點,帶動數十戶村民將自家閑置房屋改造升級,用於接待游客。如今,全村超過1/3的村民吃上了鄉村旅游飯。“今年前7個月,村裡接待游客15.39萬人次。一到周末,民宿都住滿了。”劉長會介紹,村裡可以同時接待300人住宿、1000人用餐。
一粒小麥,做成富民強村的“大文章”。2024年,腰站子村實現總產值5.1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04萬元。腰站子村的發展歷程,正是新疆農業做大做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新疆緊緊圍繞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目標,大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小麥、玉米創9項全國大面積單產紀錄,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級玉米“噸糧田”,水產品產量穩居西北五省區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國第二位。
從一粒種到一條鏈,新疆的廣袤田野為“中國飯碗”貢獻著更多優質糧,也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增添著亮麗底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